80之後
藝術團體
劉育成,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兼任AI社會研究中心執行長,研究領域為科技與社會、科技哲學、科技與藝術等議題。在實務領域上則專長於社會設計、設計思考、策展。
宮保睿(Paul Gong)1988年生於美國,是一位推測設計師、藝術家與策展人,為臺灣推測設計的先驅者之一,現為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系碩士畢業。專注於推測設計與跨領域設計藝術領域的研究、創作與教學,曾獲2018年的台南新藝獎、2020年美國Core77設計大獎推測設計獎與2022年金點設計獎標章。
陳湘汶,策展人、藝術雜食者,曾任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藝術總監、藝術雜誌記者與編輯,現為獨立策展人。其展覽多著重作品間的對話關係,以敏銳的空間感創造清楚的展覽敘事。
展出作品
計畫作品1|《80之後》|劉育成 x 宮保睿 x 陳湘汶
根據 Worldometers 即時數據,目前全球人口已達 82 億,聯合國預估至 2080 年將達 103 億高峰。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正快速加劇,研究指出至 2070 年,65 歲以上人口將達 22 億,超越 18 歲以下族群。台灣也將於 2025 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在亞洲僅次於日本、香港與南韓。法國社會學家孔德提出「人口決定命運」的觀點,指出人口對經濟、醫療、勞動力與國際權力格局有深遠影響。
隨著科技與醫療進步,人類延續壽命不再是奢望,然而人口高齡化所引發的醫療、資源與社會結構問題卻日益嚴峻。如若未來的世界無法承載龐大人口數,將會出現哪些轉變?
1983 年電影《楢山節考》描繪因資源匱乏而遺棄老人的極端情境。未來雖無需如此殘酷,我們仍需面對高齡社會所帶來的挑戰。假如在 2049 年,所有 80 歲以上的長者能以「全息人」形式持續存在於社會,與他人互動並延續影響力,或許正是人類回應對生命永續慾望的一種想像性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