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設計與未來臺灣計畫
團隊成員
黃厚銘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教授
陳信樹 國立臺灣大學電子工程學研究所 教授
柳婉郁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 教授
劉育成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教授
曹家榮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 副教授
陳柏良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 助理教授
謝昇佑 好食機農食整合有限公司 執行長
盧安邦 蜂巢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行銷長
前言
半導體晶片已成為未來發展的關鍵,不論是AI、物聯網、元宇宙等各種新興科技,都需以先進的晶片為基礎。當前,全世界各主要國家都極力扶植其半導體產業,競逐未來的關鍵技術。臺灣作為全球重要的半導體產業聚落,無可避免捲入這場全球性的科技競賽浪潮,並對我們的政治、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帶來重大衝擊。
面對如此巨變,我們不只需要理工專業的投入,更亟需人文社會關懷的視角以掌握先機。惟有前瞻未來社會的發展,才能佈局未來科技應用的機會,並防範可能的風險。
「晶創人文計畫」肩負上述使命,期待發揮人文社會科學的影響,並基於人文社會的價值,以前瞻的願景驅動台灣晶片產業。我們的兩大工作目標在於:一、掌握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與圖像,一方面指引晶片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方向,另一方面也未雨綢繆地預見可能的問題。二、在食衣住行育樂等面向,指出當今所未能解決的問題或未來社會即將浮現的問題,提出以未來晶片科技為解決方案的技術發展方向。
晶創人文計畫之主張
「晶創人文計畫」呼應「晶創台灣方案」從IC製造到IC設計之方向,提出「從護國神山到護國航母」之主張,並企圖以「人文晶片工程方法論」為核心,促成台灣社會往共善之方向邁進。
(一)從IC製造到IC設計
台灣半導體產業之強項在於製造,在設計環節則仍有不少進步空間,如何引領台灣之IC設計業發展,將是未來的重要方向。此外,相較於IC製造,IC設計所需的自然資源要小得多,更可平衡台灣環境永續之需求。而設計端比起製造端,也具有更好的平均薪資水準,且不需要面臨日夜輪班、隨時待命的勞動條件。最後,設計業在人才之需求上,除了硬性的理工專長外,亦需要軟性的設計思維協助,對於平衡台灣的人才培育將有助益。
(二)從護國神山到護國航母
如前所述,台灣的關鍵技術也成為中國不斷覬覦的目標,對台灣造成威脅。且伴隨著台灣先天自然資源的限制,台灣的環境也越來越難負荷半導體業不斷升高的水電需求。
在此情境下,台灣應該將視野更加面向國際,將產業往全球化的方式經營。以製造端來說,我們雖需要將先進製程留在台灣,但較成熟的製程則可以移往海外經營,如此不只能減輕台灣自然環境之負擔,也能呼應國際上對於供應鏈分散之呼聲。而以設計端來說,若要強化台灣的IC設計產業,也必須望向世界性的需求,才能在全球高階晶片競爭中取得先機。
晶片產業朝向全球化發展,除了能對台灣經濟有所貢獻外,更將成為台灣強而有力的外交手段。透過晶片的設廠和技術合作等手段,能幫助台灣和他國形成結盟關係。尤其同屬民主國家之美、日、韓,和台灣等chip 4國家在地緣政治上之利害關係,將對台灣之國安大有助益。從上述觀點來看,半導體產業往海外設廠,並非技術外移,反而是國力投射的展現,台灣之「護國神山」將可進一步形成「護國航母」。
在此情境下,台灣應該將視野更加面向國際,將產業往全球化的方式經營。以製造端來說,我們雖需要將先進製程留在台灣,但較成熟的製程則可以移往海外經營,如此不只能減輕台灣自然環境之負擔,也能呼應國際上對於供應鏈分散之呼聲。而以設計端來說,若要強化台灣的IC設計產業,也必須望向世界性的需求,才能在全球高階晶片競爭中取得先機。
晶片產業朝向全球化發展,除了能對台灣經濟有所貢獻外,更將成為台灣強而有力的外交手段。透過晶片的設廠和技術合作等手段,能幫助台灣和他國形成結盟關係。尤其同屬民主國家之美、日、韓,和台灣等chip 4國家在地緣政治上之利害關係,將對台灣之國安大有助益。從上述觀點來看,半導體產業往海外設廠,並非技術外移,反而是國力投射的展現,台灣之「護國神山」將可進一步形成「護國航母」。
(三)人文晶片工程方法論
綜上所述,晶創人文計畫主張半導體產業應該「強化IC設計」並「面向全球視野」,以此方向基礎上,晶創人文計畫進一步提出「人文晶片工程方法論」,旨在以人文思維,引領科技發展,以期為社會帶來正向助益。
具體而言,晶創人文計畫奠基於人文價值的願景,預想未來社會之發展方向,並提前挖掘可能的潛在需求和風險。我們同時以具體的科技裝置為構想基礎,企圖引導科技邁向更具價值意涵的方向前進,不只希望前瞻地取得市場先機,也能打造更美好的社會。最後,我們將透過促成跨產學、跨領域、跨國際的人才交流,攜手打造上述之願景,也為台灣之人才培育提供貢獻。
我們的計畫放眼全人類的未來,就具體的科技裝置而言,主張未來科技發展趨勢將指向延展實境(XR)、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的技術結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主張:作為當前科技發展的延伸,未來人類身體的五感和大腦的認知思考,將超越個人身體的範圍,甚至延伸到全球性的物我合一,進而邁向「共感共生的後人類未來」。
結論:邁向未來科技社會的人文藍圖
晶創人文計畫以人文價值與想像來引導科技發展的主張,蘊含著「善用科技」的潛能。科技進步在這樣的思路下,將可使人類更清楚自己與地球上萬事萬物的共生關係,乃至更清楚自身於宇宙中的定位,因而回過頭來也能夠重構與其他人的關係。不僅不再覺得耗盡地球資源是理所當然的,也能夠發現公平地對待其他人的必要性,而不會陷入了資本主義在無止盡的擴張佔有之中。
本計畫認為,台灣不只是可以在科技上扮演世界要角,同時也能在思想與視野上引領世界。在當前科技競賽高漲的浪潮中,人類已經可以發展太空科技邁向太空時代,我們期待「讓沉默的宇宙公民之聲音得以被聽見」的後人類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