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設計與未來臺灣計畫

樹聯網:守護山林的智慧感知網路

團隊成員

柳婉郁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 終身特聘教授
鍾舜宇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 博士後研究員
陳騰瑞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 博士後研究員

計畫簡述

台灣的森林覆蓋率高達國土面積的60.71%,森林資源在自然保育、生態平衡及環境永續上扮演極其關鍵的角色。近年森林盜伐與火災問題日益嚴重。近十年全台共通報2,581件森林盜伐案,損失金額超過新台幣3.4億元以上,許多珍貴木材還被非法流入黑市當成藝術品販售,對森林造成難以回復的傷害。另一方面,近五年間每年平均發生超過52件火災, 2022年就有93起,燒毀面積達946公頃,加上近年氣候變遷導致的高溫乾旱,讓火災風險大幅提升。由於台灣山區多、地形複雜,一旦發生火警,不僅難以即時救援,撲滅難度也相當高。再加上全台僅有1,045位護管員,平均每人要管理超過1,000公頃林地,人力明顯不足,也讓非法盜伐與火災難以有效掌控。尤其盜伐常在夜間或偏遠地區行竊,傳統影像監控與人力巡查難以即時發現異常,需要導入即時監測,來強化森林保育與災害應變能力。

「樹聯網」是一套專為台灣山區林地設計的智慧監控系統,聚焦於森林火災與非法盜伐的即時預警與防範。系統整合智慧感測晶片、AI聲音辨識技術與無線傳輸模組,打造出一個全天候、自主運作的森林守護網。系統的核心亮點在於高精度的聲音辨識能力,能即時偵測並判別可疑聲響。聲音資料主要來自兩個來源:其一,採用FSC22國際開源環境音數據集,內含逾2,000筆長度為5秒、取樣率達44.1kHz的高品質森林環境音,涵蓋鳥鳴、風聲、樹倒、火災與機具運作聲等多元聲音樣本;其二,蒐集台灣山區實際火災與盜伐音訊,並導入YAMNet聲音辨識模型進行遷移學習,使系統具備辨識「火災」、「電鋸」及「環境聲音」等類別的能力,大幅提升在地化辨識的準確度與即時性。在硬體設計上,「樹聯網」採用Raspberry Pi作為邊緣運算平台,整合聲音接收模組、無線傳輸模組、電池模組,並將硬體設備封裝於耐候外殼中,便於長時間部署於山林環境。系統一旦偵測到異常聲響,便可即時回傳警示資訊,有效協助林業單位第一時間掌握狀況、快速應變,爭取關鍵處置時間。「樹聯網」不僅是一項創新的科技應用,更是一種可持續、可擴展的山區環境安全解決方案。未來,系統也將進一步結合無人機與地面巡邏車,實現自主充電、自主巡邏與智慧防護,全面強化森林保育與災害應變能力。

整體而言,「樹聯網」是森林感測技術與物聯網應用的一項創新整合,具備高度可擴展性與跨領域應用潛力。其核心價值不僅在於即時偵測森林火災與非法盜伐,更為未來打造數位化森林管理平台奠定基礎,有望成為推動「智慧林業」的關鍵。透過模組化部署與資料標準化,「樹聯網」的應用範疇將可延伸至生態保育、野生動物監測及永續林業經營等更廣泛的領域,進一步促進環境永續與經濟效益兼具的創新應用模式。

備註

圖一說明:「樹聯網」系統從硬體設備到智慧應用的整合架構與核心功能。左側展示的是系統所搭載的感測硬體模組,包含 IoT 晶片、小型儲能模組、無線充電模組,以及具備溫控與防潮機制的感測元件,整體具備 AI 運算與無線通訊能力,可長時間穩定部署於山區林地環境。圖中央呈現「樹聯網」的核心概念:透過多個智慧節點彼此無線連結,構成一個高度擴展、低功耗的分散式森林監控網路。右側則說明系統主要功能,包括運用 AI 深度學習技術即時辨識可疑聲響(如電鋸聲與火災聲),並由感測節點即時傳回警示資訊與位置資訊;同時結合無人機執行空中巡檢與充電,形成全天候、智慧化的森林防災監控與生態保育解決方案。
圖二說明:為樹聯網硬體設備,系統採用 Raspberry Pi 5 作為主要的 IoT 測試平台,整合聲音接收模組、無線傳輸模組與聲音播放模組,用於部署聲音辨識模型於邊緣端。該裝置具備低功耗與高效能特性,適合應用於偏遠林地的長時間監測任務。未來將進一步封裝於具防水功能的外殼中,以提升在戶外惡劣環境下的穩定性與耐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