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藝術團隊

量子公寓:空間、媒介、科技與未來美學

團隊成員

總計畫主持人:
劉辰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助理教授

共同主持人:
凌天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助理教授
蔡韋德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系 助理教授
盧彥臣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助理教授

計畫簡述

本計畫以量子科技及量子物理為核心,透過跨領域與科技藝術、建築空間、工業設計以及生成影像藝術的藝術實驗與創作,探索量子力學概念對於未來生活模式的啟發,並嘗試將抽象的科學理論轉化為具體的藝術表現與互動設計,呈現量子科技如何影響空間、媒介與未來美學的發展。「量子公寓」以生活空間為象徵,涵蓋生活、休閒與工作的多元場景,並將量子科技的研究成果融入這一想像的環境之中,通過藝術展覽的形式進行呈現,觀眾將能親身體驗結合量子概念的生活設計。

總計畫主持人劉辰岫教授於 111~113 年執行國科會專題計畫「量子美學:以量子模擬運算 建構量子科技之美學觀」,利用量子物理學中的薛丁格方程式及量子電腦演算法、衍生式 (Generative) 技術計算視覺及聲音數據資料,並透過不同形式的新媒體方法呈現。他也具量子物理學術背景,過去曾在頂尖國際期刊發表過相關論文。[1,2]

劉辰岫教授與團隊利用AI生成式工具 Midjourney,探索新興美學風格,並提出了「文字-圖像-文字」(Text-to-Image-to-Text)的研究方法,將抽象的量子理論概念轉化為具象化的視覺圖像。研究中,初步識別出「黑暗」、「燈光」、「未來感」、「橘色」等作為量子風格的關鍵描述詞。此外,對四種提示語分隔符號 (「,」、「::」、「space」及 「no space」) 對生成圖像風格的影響進行了詳細分析,並總結出最佳使用策略。通過系統化生成與分析圖像,研究歸納出量子風格的視覺特徵,並推測「量子美學」的新興視覺語彙,為有意探索此領域的藝術家與設計師提供參考依據。研究結果證明,生成式 AI 在挖掘與定義新興視覺風格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不僅拓展了其應用範疇,還為理解量子理論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進一步激發了公眾對量子理論的興趣與探索熱情。團隊並進一步使用 Midjourney 透過系統化的方式將多種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類型,包含建築、家具、室內空 間及交通工具,與量子風格融合 (如圖2),揭露量子美學在生活中可能呈現出的樣貌。

「量子公寓」以「公寓」作為生活空間的象徵,涵蓋生活、休閒與工作的多元場景,並將量子科技的研究成果融入這一想像的環境之中,通過藝術展覽的形式進行呈現。公寓作為人類日常生活的縮影,具有高密度、多功能與私密性的特質,為量子科技的創作與應用提供了豐富的情境可能性。透過重新詮釋公寓中的日常物件與空間,本計畫將量子力學的概念具象化,創造出具備互動性、功能性與美學價值的裝置和作品,讓觀眾能夠在熟悉的生活框架中,感受科技如何塑造未來生活模式。

「量子公寓」的展覽以日常生活為基底,將量子科技引入觀眾熟悉的生活場景,營造既具親和力又充滿未來感的體驗場域。這種設計方法不僅增強了量子科技的可理解性與親近性,還提供了一個促進公共對話的平台,邀請觀眾思考科學、設計與社會之間的連結,探索量子科技對於未來生活模式可能帶來的革命性變革。藉由將尖端科技融入公寓這一熟悉的生活象徵,「量子公寓」成為一座連結未來想像與當代生活的橋樑,讓人們在藝術與科學的交會中,重新審視生活的無限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Liu, I. C., & Rost, J. M. (2006). Polyatomic molecules formed with a Rydberg atom in an ultracold environ- ment.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D, 40(1), 65–71

[2] Liu, I. C. H., Stanojevic, J., & Rost, J. M. (2009). Ultra-Long-Range Rydberg Trimers with a Repulsive Two-Body Interac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2(17)

[3] 陳筱媛&劉辰岫(2024)。《利用Midjourney 推測新興量子美學風格初探》。第17 屆台灣數位媒體設 計 學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p. 44~55

備註

圖片一:本計畫結合量子科技、設計/工程和美學產生對未來生人類生活的想像
圖片二:不同類型日常物件的量子風格,包含餐廳、博物館、沙發、汽車 [3]

其他

劉辰岫未來敘事實驗室網站:https://liu.lab.nycu.edu.tw/zh/home-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