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藝術2049: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糾纏
團隊成員
計畫主持人:潘正育/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共同計畫主持人:李瑞光/國立清華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教授
共同計畫主持人:陳瑞麟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計畫簡述
本計畫結合量子科學、科學哲學與科技藝術三個領域,是延續《量子藝術橋接器》成果的進一步探索。我們曾在該計畫中自製一套量子亂數產生器(QRNG),並與6件藝術作品同步互動,曾於台灣數位藝術中心舉辦《糾纏的機緣》展覽,也曾獲選法國Recto VRso 沉浸互動藝術節展出,更受邀參加Laval Virtual 國際博覽會。
在本次新計畫《量子藝術2049》中,我們將打造全新的量子糾纏設備,並進一步結合藝術創作與哲學思辨,開發創新的合作方式與研究方法,嘗試建立一個融合科技、藝術與理論的實驗場域。
計畫包含三個相互合作、同步推進的子計畫,透過課程、展覽、論壇與出版等具體形式,推動學術研究、創作實驗與科普教育的整合發展。我們也將邀請國內外的學者、藝術家與文化研究者參與交流,透過講座與實驗室互訪,加深對量子科學、哲學議題與當代藝術表現的理解,並將成果推廣至更廣泛的社會與國際平台。
三個子計畫內容如下:
子計畫一|量子物理的麻煩與可能擴展(主持人:李瑞光教授)
將實作可現場展演之量子糾纏態設備──一對光學量子亂數產生器,強調量子現象的可感知性與即時資料串流,作為科技藝術創作的物理基礎與語彙源頭。
子計畫二|量子科技藝術的文化躍遷(主持人:潘正育助理教授)
聚焦於串連藝術創作、哲學思辨與量子科技實作,發展一套具文化深度的跨域實驗方法,透過國際展演、論壇與出版,建立量子藝術實踐框架。
子計畫三|量子藝術的科哲反思、對話與詮釋(主持人:陳瑞麟教授)
從科學哲學角度切入,深化對量子藝術創作中知識結構與世界觀的反思,並參與創作與論述過程,促成哲學理論與藝術實踐的雙向滲透。
《量子藝術2049》結合量子科學、哲學思辨與科技藝術,持續探索科技與人文如何交會,並轉化為具體的藝術實踐與公共對話。我們透過設備研發、創作展演、理論研究與國際交流,逐步建構一個可以實驗、學習與反思的共同場域。
此計畫不僅面向專業學術與創作社群,也希望讓一般觀眾能從中感受量子世界的奇異與豐富,進一步思考科學、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可能展開的全新連結。
備註
圖片一:糾纏態量子設備設計模擬圖。
圖片二:團隊曾受邀參加 Laval Virtual 國際博覽會。
其他
聯絡信箱:quantumartbridge@gmail.com
過去計畫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