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創新內容驅動臺灣晶片產業

虛實整合人智互動生態系計畫

團隊成員

林日璇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特聘教授
陳懷瑜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博士級研究員
陳駿德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講師級研究員

計畫簡述

當我們談論科技與人類未來的關係,真正值得關注的核心問題,不再只是技術本身的突破與演進,而是科技如何回應人類對幸福與福祉的深層需求。本計畫即是從此一出發點展開,以「人類自主需求運用沉浸科技與人工智慧調節福祉與幸福感」(XR induce well-being)為原創論述,提出一種全新的科技發展方法論,強調科技必須回到人性出發點,從人類如何理解自身幸福的脈絡出發,進一步引導產業創新與晶片技術的發展方向。

依據此方法論,計畫從三個核心面向切入:空間運算(Spatial Computing)、虛實互動(Mixed Reality Interaction)與虛擬身體(virtual embodiment),作為理解人類與沉浸式科技、AI之間互動的主要觀察點。

空間運算:改變了人類感知與使用空間的方式。當虛擬資訊能夠即時地嵌入我們所處的物理環境中,科技不再是外部的工具,而是內化於人類感知與行動之中。這意味著人們可以更自然地透過聲音、手勢、眼動等方式與系統互動,開啟以人為中心的新型態資訊體驗模式。

虛實互動:促進了人與環境的再連結。人們不只是資訊的接收者,也成為體驗的參與者與創造者。透過XR裝置與AI系統的輔助,使用者可以在虛實交錯的情境中重構情緒、回應需求、進行自我調節。這種互動模式不僅僅是娛樂或教育的應用,更可延伸至心理健康、療癒科技、社交關係建構等多元領域。

虛擬身體的構成與認同(Embodied Presence):開啟了對自我感知與幸福感的全新詮釋。使用者透過化身(avatar)在虛擬世界中操作自身,不僅能體驗不同的身份與視角,也能透過數據回饋與生理訊號調節,實踐自我療癒、提升主觀福祉、強化自我掌控感。這種人機整合的新型關係,為人類身心狀態的理解與增進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我們主張,科技來自人性,應回應幸福的本質需求。因此,計畫進一步以人類幸福感研究為基礎,從心理學、社會學與傳播學等人文社會領域汲取觀點,重新思考「幸福感滿足」在系統設計與整合上的可能趨勢。當AI系統能夠理解與回應使用者的情緒變化時,系統將不再只是服務工具,更能成為「共感式技術」(empathetic technology)的實踐載體,提升整體使用體驗與價值。

在這樣的框架下,XR × AI 的組合不只是技術堆疊,而是一種誘發人類幸福感的創新方法論。透過不同的跨域合作與設計實驗,該方法論將可應用至醫療照護、職場輔助、教育轉型、文化創意、觀光體驗等「百工百業」中,促成具有社會價值與市場潛力的多元應用情境,真正實現「科技為人所用」的願景。

這樣的未來願景也反向啟發產業的硬體與技術需求。當人類福祉成為系統設計的前導動力,對於底層晶片設計、感測器效能、延遲控制、資料安全與能源效率等關鍵技術也將提出全新要求。因此,我們積極推動人文社會領域學者與科技工程領域的協同對話,由人文需求出發,描繪未來應用圖像,反推晶片規格需求與系統架構設計。這不只是需求端的預測,更是引導技術創新的戰略布局。

我們期待透過視野分享、共同研發與產業引導三者協同,推動更多前瞻應用與企業服務場景的實現,為台灣下一波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提供知識、實驗與動能的支撐。未來的科技,不僅要更快、更小、更聰明,更重要的是:它能否讓我們過得更好、更幸福。

備註

圖片一說明:Well-Being Glasses – Integrated Virtual & Physical Usage。AI助理結合IoT人機互動,從月球跨太空打理地球生活事務(人與非人之人機互動)

圖片二說明:AWE 360° Voice-Generated 3D Environments。地球太空異地共處,且用語音自由打造沉浸環境、或是叫出過去環境重遊世界,實現遠距家人面對面相處,打破時空地理個人限制(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自我)

其他

林日璇教授聊傳播科技:
https://www.youtube.com/@tammylinnc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