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社區:體感圖書館與社區經濟的未來
團隊成員
謝昇佑 好食機農食整合(社會企業)執行長、財團法人好家宅共生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蔡智孝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副教授
計畫簡述
「社區」community是人類作為社動動物,進入與「陌生他者」共同生活的最小單位。社區尺度的互動主要環繞在日常生活的大小瑣事,以及維持日常生活的庶民經濟活動。雖然這些活動看起來產值微不足道,但卻是生成地方文化的關鍵,也是人類文明避免同一化的重要向度。這些具有地方特徵的文化表現,呈現在各個面向,包括地景風貌、工藝品的呈現乃至有別於市場等價交換模式的互惠經濟、禮物經濟等等多樣貌的經濟樣態。
然而,如果我們進一步細究,從日常庶民經濟活動的活動到地方文化的形成,中間有許多不可或缺的必要環節,其中,地方情感連結的重要關鍵,是社區形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動力(emotional energy)基礎,更是形成社區認同的基石。缺少了情感動力和社區認同,就不存在互惠經濟與禮物經濟的模式,也難以發展出豐富的在地文化。
情感動力的構成,主要是建立在高度身體感受性知識(bodily aesthetical knowledge)上,這些語言邏輯難以捕捉、建立在身體感的感受性知識,是建構起社區成員對社區特殊價值體認的關鍵,例如社區某位老師傅手藝、非貨幣等價的互惠經濟的運行,都需要透過身體感受性知識來「確證」其價值。然而,也正是這個原因,感受性知識能否有效傳遞,決定了社區經濟發展的潛力。
這種建立在社區價值體系上的社區經濟,在當代,已然不僅僅是文化上的意涵,更重要的是,在當前高風險的時代,多元豐富的社區經濟體系也是建構韌性社會的關鍵。同樣地,當我們前進到太空時代來思考,更顯其重要。設想在未來太空時代人類在太空站移民,跨族群、文化、國家等多元背景的人們,如何跨過「邊界」有效溝通,以形成新的太空社區?甚至,在太空站中,地球上的貨幣體系或者財產已經不具意義,社區網絡的互惠經濟更顯重要。另方面,太空站若要延續地球文明,理性知識可以透過論述、文字去紀錄、傳遞,但是建立在體感基礎上的地方文化,乃至技藝,過去僅能透過影音紀錄,仍難以達到傳承的效果。
這些問題,似乎都環繞在體感(感受性知識)的傳遞,能否突破目前技術的侷限,是否可能藉由新科技技術,讓感覺可以被傳導、體感式進入身體記憶,感受他人的感受,如此,未來在太空站的生活中,才有可能有效打破地球上國家、群族的界線,彼此間的交流溝通,促進跨文化間的溝通,有助於太空站中互惠經濟網絡的形成,也才可能讓地球的多元文明於太空中續傳再現。
從太空返回地球,反思當代的社區經濟如何藉著科技文明有進一步的突破,讓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乃至其他感受性價值的傳遞更直接,從而在主流經濟模是之上,擴充非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機制,突破社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實現社會經濟共生互惠的理想,是這個研究在現實上的意義與價值。
備註
圖片說明:藉由新科技技術,讓感覺可以被傳導、體感式進入身體記憶,感受他人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