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創新內容驅動臺灣晶片產業

藝術科技演算創新計畫

團隊成員

黃俊銘 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 主持人
吳建明 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 共同主持人
范倫達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工系 共同主持人
謝啟民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共同主持人

計畫簡述

回顧科技發展進程,可以發現許多技術創新都是來自於科幻文學、電影、動畫及遊戲等藝術形式對未來情境的想像與描繪。這些充滿創意的想像,為科技的實現提供了靈感與藍圖,讓技術演進得以沿著這些創意的軌跡逐步推進,而在未來科技的發展中,「晶片」不只是技術核心,更是驅動未來生活的能量。

本計畫以「人文創意內容」為出發點,探索生成式人工智慧(GAI)與藝術科技的跨域融合,開創晶片應用的全新視野。結合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提供的客製化科藝系統軟硬體資源,並搭配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的端雲共生(意指終端裝置與雲端系統協同運作)與地端運算服務,串聯科技與藝術,舉辦跨領域的半導體科普活動,推動學研機構發展跨域人文科技合作研究。透過虛實整合、人工智慧演算法、腦機介面科技、高效能運算等技術與平台,計畫從教育、展演、創作、模擬等層面出發,打造一個具有創造性、公共性與實驗性的跨領域發展平台,讓民眾不只「理解科技」,更能「參與未來」。

本計畫以「跨域推廣」為主要策略,將科技轉譯成具有藝術性與參與性的公共活動,除了推動未來人才的培育也可協助產學研生態的鏈結,主要執行面向如下:

1. 提供端雲共生運算及地端運算服務
本計畫旨在建構整合雲端與邊緣運算的協同計算平台,並提供地端運算服務,以協助團隊開發與部署創新應用,推動藝術科技創新及晶片技術發展,促進跨領域合作與技術升級。

2. 客製化科藝系統軟硬體服務
為實現科技藝術跨域推廣的應用落地,本計畫將協助團隊進行系統軟硬體整合服務,奠定跨校合作、情境展演與產學研接軌的技術基礎,加速創意概念轉化為實作成果。

3. 科藝實作與創客工作坊
邀請藝術家、教師、學生、研究者共同參與系列工作坊,結合半導體晶片設計技術與端雲共生運算平台,進行創意作品開發。

在虛擬情境建構方面,本計畫以終為始,勾勒「宇宙聯網.萬物相犀」之未來生活情境,以2049年為背景設定,當人類持續科技發展,發展太空,能達到現今看似遙不可及的世界或領域,而同時心靈的安定也很重要,試想的情境是將台灣的民俗遶境活動帶至全世界甚至是地球以外的太空的應用模擬:

2049媽祖遶月動畫:模擬太空人身處月球,透過虛擬裝置參與臺灣傳統「媽祖繞境」活動。此創新構想融合文化、AI與沉浸式體驗,展現「科技賦予心靈安定」的跨域價值。

本計畫期待透過「媽祖遶境月亮」等情境,將臺灣在地文化與太空科技結合,賦予太空人心靈能量,克服孤獨與極端環境的挑戰,凸顯臺灣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這個AI與晶片深度整合的時代,唯有跨越學科疆界,才能開創真正的未來。本計畫不只是技術實驗,更是一場「想像力驅動晶片創新」的實踐旅程。

備註

圖片一媽祖遶月示意: 以媽祖意象象徵文化精神,透過生成式AI重構媽祖遶月活動,展現科技藝術跨域整合下的文化共感與未來宇宙連結。

圖片二萬物相犀示意: 隨著未來腦機介面科技和高效能運算等技術突破,太空人可透過腦波直接控制太空站,實現「意念即操作」的概念,開創未來太空任務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