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烏托邦
藝術團體
劉育成,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兼任AI社會研究中心執行長,研究領域為科技與社會、科技哲學、科技與藝術等議題。在實務領域上則專長於社會設計、設計思考、策展。
宮保睿(Paul Gong)1988年生於美國,是一位推測設計師、藝術家與策展人,為臺灣推測設計的先驅者之一,現為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系碩士畢業。專注於推測設計與跨領域設計藝術領域的研究、創作與教學,曾獲2018年的台南新藝獎、2020年美國Core77設計大獎推測設計獎與2022年金點設計獎標章。
陳湘汶,策展人、藝術雜食者,曾任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藝術總監、藝術雜誌記者與編輯,現為獨立策展人。其展覽多著重作品間的對話關係,以敏銳的空間感創造清楚的展覽敘事。
展出作品
《80之後》特別演出:劉世娟,Caroline,1990年生。畢業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系碩士班。與夥伴帶領融合街舞風格的舞團FENIX ,投入教學、各類表演及編創工作至今,亦與《搖擺写真》、《陰性書寫》團隊共同創作獨立製作肢體劇。
《全息烏托邦》計畫主持人:劉育成 x 宮保睿
在科技可隨心所欲塑造一切的未來,人類真正追求的幸福與自由,
是否真的存在於那個完美無瑕的全息烏托邦世界?
《全息烏托邦》展覽以全息互動投影技術為核心,推測想像一個虛實交錯、想像與現實模糊邊界的世界觀。展覽邀請觀者進入一個可自由建構、自我投射的理想場域,想像科技如何成為當代社會追求「烏托邦」的具象工具。觀者在這裡可以即時切換不同身份、環境與情境,重新思考對「完美世界」的定義。
緣起於國科會晶創人文計畫之子計畫「永續共情的未來社會:全息互動的感官革命」,系列作品包括《80之後》、《保羅三重奏》,並透過多場工作坊,選出四組混種跨領域的優秀提案:《顯影用液》、《未來感官體驗交易》、《拜祖雲》、《PM 3000》,一同激盪對烏托邦的想像。
此展演同時提出對未來生活方式、社會結構與倫理議題的質疑,引導觀者反思:當虛擬世界的美好可以被隨意創造與修改,現實生活中的不完美與真實情感是否將因此被忽視?在全面數位化的未來,人類與環境、他者乃至自身的關係是否會被重塑成為某種「理想化」的幻象? 此外,展覽也觸及權力與資源分配的問題。誰擁有創造全息世界的權力?誰又決定這些虛擬烏托邦的規則?當技術成為掌控現實的工具,全息烏托邦是否將反映出另一種階級與控制的隱喻?
